一、引述
“悬坠钓法”风靡大陆已经十多个寒暑,其间,各种调钓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凡尝试过悬坠钓法的朋友,不论您涉足深浅,其实无意中都已经在运用一种最基本的调钓方法,那就是控制钩饵的水下不同状态来应对变化的鱼情,即本篇所谈——状态调钓法。
以往大家所喜闻乐道的所有调钓方法,不论其着眼点在哪里,最终都会涉及到“状态调钓”的简单内涵。只不过有人意识到,有人还限于巧合,有人直接运用、有人愿意绕弯儿罢了。以往如:双钩离底、一触一悬、一拖一触、双钩拖底、8字环触底、活坠、跑铅等等形容施钓状态的一般叙述,都应属于“状态调钓”的本质范畴。也有钓友认为:不同情况下的调钓,实际上是掌控双钩饵在水下的“摆放位置”,来应对不同鱼情,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所指的调控区域不同。
可以说,状态调钓是钓友们根据不同鱼情水情实践,及中鱼效果等方面的经验,所采取的最直接、也最惯用的实战思路、方法之一。
    今本人斗胆,想就状态调钓的整体轮廓,原理步骤等方面,作一集中探索,希望能对感兴趣的钓友有所助益。
二、影响状态调控的系统参数
1、浮漂
浮漂是浮体,入水后所受浮力除克服自身重量外,还具有不同的“承载力”。随材质、体积、漂型等不同,池钓成套浮漂一般分1-8号不等,最常用的是1-5号,号数越大,固有承载力越大。此“承载力”实际上就是钓友们通常所说的浮漂“浮力”,却也是大师们最初创造“剩余浮力”这一新词汇时的“动态意义”所指!
    但是,我们控制钩饵状态所使用的,基本是经过钓组配铅初设调目后,浮漂静态的“剩余载力”,其大小,仅等于水上剩余漂尾的纯体积排水量!因为“调漂”后,浮漂整体已经处于平衡失重状态,不需要再考虑漂尾的密度和自重问题了。换言之,我们调整状态所运用的“剩余载力”,一般仅与漂尾的体积、直径相关(体积关乎排水量,直径决定动、静态的浮漂行程),而与漂号大小无关。漂号大小影响的是系统动态特性,即——由浮漂号数、浮力的不同,以及调钓状态的不同,使得浮漂的上牵制力(即动态剩余浮力)不同,会导致线组状态不同,从而最终影响到实际钩饵状态!这些更深层的内容不在静态平衡原理分析范畴,搅在一起容易造成混淆!因此,可留以后有机会陆续再谈。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浮漂静态“承载力”、“剩余载力”、及动态“上牵力”三者的概念区别,及其运用范围,目的是不想将钓界长期以来某些以讹传讹的模糊认识扩大化,希望钓友们理解。

2、系统参数
①线组 钓线的比重、粗细、切水性、柔软度等,对实际状态判断具有影响。比如说,现实中的“子线支撑力” 或“母线支撑力”,如果漏失考虑,则容易产生状态上的谬判。
主线、子线的扭曲变形(有时子线甚至已呈“麻花”状),及风浪水流造成线组弯曲等,都会影响实际状态判别和信号传递,这一点,钓友们都有实际体会。
②饵重 饵重对悬坠钓组的状态影响比较直观,以前也多见分析。“台钓”引入初期,就有钓友对其“以饵代坠”方面深有探究,甚至被定义为“台钓”的主要特征之一。实际上,饵大小、比重、溶散度等,都对实钓状态具有更随时,和更深层的影响,是个大的状态变量,因此常被有经验的钓手们作为辅助调整“工具”来运用。
③钩重 钩重对钓组状态的掌控,非常关键!有些钓友不太重视每次对实钓钩重的秤量,甚至根本忽视钩重在平衡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在状态调钓中是不可取的!
简单说:我们一般所指的“调目”平衡系统,是在有双钩重量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而底钓时,钩饵一旦触底,其“重量”即会被池底承托,钩重这一配重参数就会逐渐脱离原“调目平衡系统”,浮标会恢复所失钩重的“浮力”。钩饵触底程度越大,脱离就越彻底;钩重越大,对原“调目”改变越大。因此,要想清楚判别底钓状态,钩重参数不能忽视。
④8字环重 8字环的重量和它更深层的实用意义是近年来才被钓手们探索和运用到的,很多朋友也许以为它只是个起连接和释放子线扭力作用的一般配件。其实除此之外,小小8字环在实战中另有重要派场。
⑤系统四段论 既然提到了8字环,就会联想以前,钓技研讨中一般认为,线组系统是由浮漂以上的压水风线、铅座与漂座之间的母线和子线三部分组成的(把8字环与铅座看作一个整体),即系统三段论。
近年来引申和实践8字环的另类用途后,钓界又有了“四段论”的新说法。即系统可分为风线、铅座和漂座之间的母线、8字环与铅座之间的主线、8字环以下的子线四个部分,即系统实战四段论。
⑥其它因素 如表面张力对浮漂的影响、水流对风线水线的影响、风线压水与否对调钓目数的影响、虚底情况、主线伸缩性对钓目的影响、吃水性和水温变化使浮漂浮力变化而导致的影响等等,不再细谈。
三、“状态底”说法
大家在水边一定遇到过,针对不佳钓况,有人求助、有人指点的场面。这在钓鱼人中应该不算希奇。 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指点迷津的“师傅”们嘴里说出同样的一句话来,那就是:“你没找到底”。奇怪了!难道那么多钓友真的初学到不懂探底的程度吗? 细究起来,一种可能是那位钓友确实忽视了钩重、饵重、饵态等重要参数的分析判断,虽然以为是在钓底,实则瞎钓。第二种可能就是师傅们所说找“底”的概念不同。
近年来,不少钓手习惯所称的“找底”,多数是指每次开钓之前,找准“状态底” 的意思。即大家常说的轻触底(长子线钩饵拖底,短子线钩饵轻触底),即所谓一拖一触状态。曾听有人把不同的正确底浮钓层称作“鱼底”,这是另一码事,有点故弄玄虚了。
个人以为:“一拖一触”仅是底钓双钩饵的一个基准状态,并不宜牵扯理论上的“灵钝”概念进来,它只是一般鱼情水情条件下使我们作到心中有数,稳定钓获的一个状态控制“基点”而已,随后才是根据鱼情的双向变化,钓目可高可低,双钩可悬可拖,甚或浮钓与跑铅等等,一切依鱼情而掌控。
四、基本调钓原理、方法
1、调目设定
调目设定方法以前有不少口诀流传,如:调4钓2、调几钓几、双饵调平水、单饵调漂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最好能够清楚理解这些方法最初的设计思想,及实钓状态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①“调4钓2”,是当年廖心阳肖春平两位前辈为配合仅有的“东峻钓饵”,在大陆推广悬坠钓法时所采用的一种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教授记忆口诀。“东峻钓饵”的比重特点是,搓饵的单饵重量约压当时流行的7目软尾达摩示标1~2目,针对的鱼情多为较大的鲫鱼。如果排除用饵超大超小等特殊因素外,“调4钓2”底钓时,双钩饵的状态应该是在“一拖一悬”或“一触一悬”之间(即“单立”状态)。
光阴无情,技术演进。如今,浮漂形状材质、饵料比重大小、上饵方法不同、鱼种丰富、水域环境、钓组钓法等等条件的改变,如果新钓友们再不问因果,一上来就照搬“调4钓2”原始口诀来实施调钓,则底钓双钩饵的状态结果可能有:
A、双钩离底,钓不到2目——原因是饵比重过轻(或饵型过小,如拉饵),双饵重不足以压下2目示标,因此挂双饵后,茫然不觉,很可能永远钓不到2目,找不到底;
B、双饵压底——如果饵重过大,压目过多,甚至单饵重就足以压下全部剩余示标,此时若依然采用“调4钓2”并追求“单立”状态已经不可能了。随所用饵重不同,短子线钩饵压底程度不一。
②“双饵调平水”,这是一种根据实钓饵重来设定调目的方法,去掉双饵后则为实际调目。此法推行较早,优点是入手就考虑了饵重参量,尤其是对使用空心粗尾浮漂和很大很重的钓饵而言。假如个人上饵技术非常熟练,每次抛竿可以钓得比较“准确”。最早推行此法时,宣传的是“双饵调平水,钓1目”。从原理上看,其钓组应该是在下钩触底,上钩悬底状态。比较适合重饵钓生口鱼等情况。缺点是:假如一味追求单立状态(比如就钓1目),钓组则显得过于“灵敏”(呈饵动标即动趋势)。虽然此法被很多江湖钓友应用于重饵钓大型鱼种,据说收效也不错,但不稳定的钩饵水下状态,客观来讲并不太适合老鱼、猾鱼癖性。遇到水底不平或有风浪水流情况,也不利于钓组稳定。总之,认识不同,钓目可随机增加,状态灵活掌握为好。
③单饵重调漂法。挂单饵调漂,主要是从追求“一拖一触”基准状态而衍生出的一种实用调钓方法。一般挂单饵调3、4目左右,钓单饵调目高1目。此法入手简单明确,在每次出钓饵重使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基本能做到浮漂剩余浮力恰当预留,“轻触底”状态基点找得也比较简捷,且适用鱼情、鱼种及各类型浮标的范围较广;缺点是每次上饵大小要尽量熟练一致,用饵重量变化后,需心中有数。
④调漂尾目数的一半,钓调目的一半。此法出发点是考虑使用各种类型软硬尾浮标的一种折中调目设定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剩余浮力预留适中;缺点是相对粗糙,用饵方面应有一定前题。比如用一支15目硬尾浮漂拉很轻的小饵,显然就不能照搬了。
上述四种流传的调目设定方法,“调4钓2”,是根据最初的特定饵重、鱼情和浮漂,并考虑悬坠新技术推广,而采用的简单入门口诀记忆法;“双饵调标”,则是优先考虑饵重参量,并倾向于追求一触即发的“灵敏” 钓组而设计的时尚性调法;第三种“单饵调标”,是在“竞技”运动发展后期,针对软硬尾各种浮标、不同比重的饵料、上法,从漂尾剩余浮力适当运用角度,尤其是“状态底”概念的流行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衍生出的一种实用方法;调一半钓一半,概略地说,主要是针对五彩纷呈的不同漂型漂尾所采取的调钓简捷入手形式,关键的运用还有待于通过观漂知鱼后的经验变化。饵重大约压目应控制在一半漂尾范围,过轻找不准底,过重难以顾及状态等。通晓原理后,钓目可随机变化。
    调目设定,这一即基础、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历来是众钓友关注热点。自从浮漂剩余浮力概念提出,并实践运用若干年后,关于调目设定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本质的实战权衡依据。如:调目设定越高,浮标上牵力预留越大,牵控实钓钓组的能力越大,信号跳跃反弹趋势越强(顿感越强)。如果结合一定的钓目,抗非鱼口下行干扰的效果越好,比如“调高钓高”时,鱼游动干扰水流和乱鱼盗饵蹭线等假信号,在足够的上牵力制约下,浮漂不致轻易下沉,而所配合的较高钓目,却可以把子线张度释放,钩饵比较自然,也不会影响鱼吸饵时有效信号(一般是小顿口)的显示等。
而调目设定越低,上牵力越小,浮漂下行相对容易。因整个系统的质量大了,在鱼口够大时可以起到“放大”下行幅度的作用(质量大,惯性力就大)。另外,当今漂尾不论空心实心,下粗上细的锥形尾居多。调目越低,剩余漂尾的直径越小,信号幅度因此得以放大。但调目越低,配铅越大,系统入水体积也大,水阻就大,钓组克服静止惯性启动起来越难。这对于冬春季节,轻、弱的鱼口条件来说,信号会变得软弱无力甚至反映不出来了。而鱼游动碰线撞饵等下行假信号反而会被夸张放大,所以有经验的钓手这种情况下不会把漂调得过低。另外,钓点虚底、大风水流易淹没标尾等情况,调目低都不太适宜。

综上简述,调目设定基本遵循浮漂上牵力适当预留、运用之思想主脉,再根据实际鱼情水情经验把握系统配置如:不同水深(水较深时,为加强线组上牵力,保证线组信号传递,可适当增设调目或换大号标);不同鱼情(如冬季小漂轻坠钓张不开嘴的鱼,线组不易拉直,适当选择调目或换细线克服;而夏季生口鱼情,为速度或制乱等方面需要,则可用大号漂等);线组粗细(根据线组粗细选用合适的漂号来保证线组的张度很关键!比如很粗的线组用小漂,母线不直,信号衰减殆尽便是个大忌);表面张力(水面污浊或低温导致的张力影响,可适当增设调目或用其它办法改善标尾亲水性)等等。
总之,调目设定至关重要!我们面对的客观因素往往是综合的,所以调目设置不能机械!感悟原理,减少盲目,经验积累及系统配合等方面,都与实践密不可分。
2、秤重与找底
①探底 以硬尾10目浮漂为例:可先配重铅直接探底(浮漂出水多少随意),此时铅坠是触底的。此法的好处是:在不能参考周围钓友水线大概长度的时候,可以做到尽量快速找底;并能借机在钓点周围多抛几竿来了解大致地形(注意别把钓点周围的鱼砸跑)。
②调漂 下拉浮漂约1.5~2倍子线长度(这样可做到尽量趋底调漂,减少因调、钓水深不同所导致的误差),逐渐减铅,假设空钩调至4目。
③秤钩重并了解无钩调目 去掉子线双钩,看浮漂目数。假设是6目,则说明两钩在“这个 目数下”压两目,或单钩压一目(各种漂尾目数长短不均、粗细不同,现场测定压目较准),无钩调目是6目……
④秤8字环重 剪掉8字环,看浮漂出水目数(或提前在家里用调漂桶大概秤出钩重和所用8字环压目范围也行)。比如美式9号8字环,一般可压细尾漂4~5目左右,其“重量”不可低估的!到此,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装好8字环和双钩(钩距假定两目漂尾长度),即为“心中有数”的“调4目”……接下来:
⑤秤饵重 不动浮漂,趋底情况挂实钓单饵或双饵,看悬浮饵重压目;假设双饵共压2目(还可观察饵的大概化散速度)…前期准备工作则全部完成。
⑥找底 上推浮漂约0.5~1倍子线长度,下钩挂较黏的包钩圆饵抛至钓点,移动浮漂直至调目(即4目)。此时,下钩基本落底“失重”。接下来,上推浮漂两目(是记忆的钩距长度),挂实战双饵开钓。此为下钩拖底、上钩轻触底——即状态底基点的找法钓法之一。可再归纳为:“下钩单饵找底钓调目,上推浮漂钩距距离,双饵实钓”。(注意:此方法饵重压目应在剩余漂尾范围内,饵过重此法不宜)
状态底找法钓法,不限一种(单饵重调钓法也是快捷简便的一种),初期训练还可以根据钩重饵重来进行状态的分析预断。(即:一拖一触状态 = 空钩调目+单钩重-单饵重)如本例中:下钩完全落底“失重”后,原“调4”系统便会恢复一个钩重(1目)的升力,变成“调”5目。而上钩的饵重也正好是下压1目,则可预估出一拖一触状态时,实际钓目应在4目,即上钩饵重把下钩脱离系统后“调”5的漂尾又压下一目的位置,上钩正好轻触(以上分析,没有考虑长子线“支撑力”的因素影响)。如此,随便一找,只要钓目在4目周围,即为轻触底基点状态附近。
大多数情况下,状态底没必要一定非找得特别准,完全可以根据实钓鱼情和系统条件随机把握。其中,经验也占很大的比重。说白了:熟练之后,调钓应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自我感觉,因鱼而变,才能越钓越轻松。
3、根据鱼情的双向状态变化空间
前面说过,钩饵“一拖一触”状态,只是个调钓基点。标座两边外侧设置的两个“多余”太空豆,就是为了倒换记忆不同位置的工具。根据鱼情,浮标随机上下移动,都可以靠外侧的太空豆来记住各点位置,必要时改回原状态或进行反向变化。
①“钓低”的变化空间
假设遇到生猛鱼情:说不定在您正试图找“底”时就已经连口吃上了,怎么办?没那么多讲究!开钓!一般生口鱼情,只要不是太密太乱,经验的说法是钓“灵”点好。比如从状态底位置来说,可采取适当下拉浮漂,改钩饵为一拖一悬(钓4~2目之间)、一触一悬(大约在钓2目附近),甚至两钩离底(上述假设条件下,当钓到2目“以下”时,双钩已经开始离底了)。另外还可以根据浮漂的下拉距离来掌握双钩离底高度,即使您只顾钓鱼时间一长忘记了现在到底是在钓哪个水层,也可以通过观察基点太空豆和目前锁漂太空豆之间的距离,随时明了所钓水层。
由“基点”到“钓低”的变化过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鱼情鱼口逐步确定的。比如:从基点钓起,吃口很猛,提竿后发现有中途跑鱼现象,则可先下拉浮漂一目两目试验,如果情况好转了,证明判断对路。接下来为求速度,可以依经验逐步提高钓层,或者直接钓浮。而当您下拉浮漂试验时,跑鱼率或提空率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甚至口也稀了,则说明鱼大概比较认底,这时可以往反方向(即推高钓目方向)试验寻找。
从状态底基点开始逐渐“钓低”的过程,实际上是水下双钩饵状态从一拖一触,向一拖一悬、一触一悬、直至双钩离底的变化过程;即双子线越来越绷紧(将钩饵逐渐被提离水底)的牵制过程;结合浮标信号反映时机而言,也就是钓组从“钩动标后动”逐渐过度到“钩动标即动”(不管是不是鱼口所为)的信号传递速度提升过程,简单明了,没什么多余弯子可绕。目的则是为了适应即时性的鱼口,或提高钓速、克服假底等方面的需要。
上述生猛鱼情,只是特例。慢鱼、摸不着口的猾鱼等,有时也需要钓低寻找,生口鱼也并不一定次次钓“灵”就好……所以“变化”二字,说起来冠冕堂皇,而实践中,说不定就是“试探、搜索”的代用词罢了。试对了您就小爽一把;试错了也是经验。
20070617_bde717df8f483bdeaa5fiJJaJeOSRTZR.jpg (36.61 KB)
2008-11-2 10:38

川岛钓鱼网 鱼饵添加剂 保留一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