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近几年全球性气温日益渐暖的客观条件下,摄氏20度至30度的水温,是大多数淡水鱼类适宜摄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然而,就是在这个适温范围内,日、夜温差的存在,亦影响着鱼类的摄食行为,理所当然地影响了者的渔获量。这是对一般气候情况下存在的客观事实。进入秋冬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不定,头天晚上,浩月当空;第二天凌晨,则秋雨瓢泼。连绵数天,似无终止,温差较大,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的鱼类,从而出现咬钩率下降,继之影响了效果。原因如次:深秋至初冬时节的气温变化,是“由热向冷”逐渐转换的。

  并且,伴随着强度较大的冷空气入侵,温度下降较为急剧,这就造成了鱼类自身温度调节的不适应,甚至出现暂时性的闭口不食的现象。由于鱼类属冷血性动物,它们体内的温度调节是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温差(特别是水温)变化平稳的季节,它们的身体调节较为自然轻松,其正常的生活规律依然维持,所以钓况并不显现出多少难度。其次,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地形复杂、水位深浅不一,鱼儿在遭遇降温不适后,会惊慌失措,少活动甚至浮游水面,哪怕听见鱼儿跳出水面的声响,也难以钓获鱼。或者,它们迅速钻入远离岸边的深水区或有杂草、树枝、乱石等障碍物的水域。这类水域水流较为舒缓,水体的冷热交换平稳,且避风少浪、温暖向阳,故而利于鱼儿躲藏、避寒。此时,用普通(较短)的手竿在亮塘口、风口处,就不太容易找到鱼群的“老窝”,收获甚微也就在所难免了。

  瞅准时机人随天变

  秋冬交替,温差变化不利于,但也并不是无计可施。只要瞅准时机,人随天变,采取应对攻略,亦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丰收。笔者的策略:

  观天识温,抓住战机

  笔者在出征前的一天晚上,都要看气象广告,观察天上的星云,了解次日出钓的气温差,同时,与前几天的气候、温差进行比较,分析波动幅度是否平稳,做到心中有数,在气温上升幅度大,或寒流过境后的一、二天内尽量不出征,而在气温逐渐稳定后再择机。

  在实践中,常碰到如下情况:几个人同在一水域,有的人钓获量不少,有的人就只小鱼几条,或者有的吃“鸭蛋”或者几十个人同在一个水库,同一段河流,只有百分之几的人钓获鱼,其他都剃光头。这是为什么呢?钓获量好的人是能辨风向,知温差,采取相应措施,取得良好收获。所以,关键问题在时,是否意识到温度的差异,影响其钓绩。如若领悟这一点,选择适时的钓法、钓位,就可以改善钓获量,提高钓获量。

  2008年10月14日,睛,气温摄氏17至28度,天气闷热,温差摄氏9度,这天上午,我和10多位钓友在月亮水库,都说鱼不上钩,一无所获。我到当地一位钓友家吃了午饭后,下午2时,我新选择这个水库的下游三角滩为钓位,水深1.5米,重新撒饵打窝,改变上午喂近钓近钓深的方法为喂远钓浅的战术进行,待到下午4时收竿结束战斗,钓获19条大鲫鱼,一般每尾重100克左右,最重者达300克,共计钓获2600克。所以,知道了温差,又发现了当天气候闷热的不利等因素,就可以采取灵活的钓法,选择有利的钓位,则可以提高钓获量。

  今年10月3日,小雨,气温最低摄氏17度,最高28度。次日晚,阵雨,白天晴,秋阳高照,气温最低摄氏19度,最高29度。10月5日,晴,秋阳普照,气温最低摄氏21度,最高27度。根据这三天气象,气温温差6-10度的分析、比较,发现气温趋于平稳,便选择10月5日出征,去到濑溪河大屋钓场垂纶,取河水,用王麝香底窝饵料、神药米,拌和熟红薯、糯米粉为诱饵打窝,用815麝香鲫拌和馒头、熟红薯、揉搓为耳垂状软和,搓为黄豆粒大小挂钩施钓。从上午9时起至下午3时,频频起鱼,常常出现双飞--一竿二鱼(因系双钩垂纶)。其中一竿,鲫蟹相伴,腾飞着陆,钓获一只大螃蟹,一尾三两重的鲫鱼,令笔者心花怒放,口中念念有词:“小孙有口福”。这天,共计钓获3500克鱼,其中鲤鱼一尾,重720克。从上述情况说明,气温相对稳定或小幅升温和降温,鱼在水下则很活跃,都是出钓的好天气。

  辟新塘口,兼顾老窝

  钓新窝,续老窝,新旧兼顾,取长补短,是野钓中选点布窝的必备技术。在秋冬转换时节的,由于气候是最大的变化根源,对钓点、钓获量影响最大,许多时候,昨天上鱼尚可的钓位,只经一天后,却因气候大变,已鱼去窝空。比如,金秋季节,早、晚水温较冷,鱼类往往喜好在水温略微高一点的深水域活动。若遇气候闷热的天气,鱼儿又跑到浅水区,含氧多的水域游弋或者游到水的中、上层活动,因此,在秋冬交替的时节,选择钓点十分重要,应注重"新"就是窝子全新的。这个"新"专指此处从前无人钓过,同时也要恋旧,兼顾老窝,即过去自己曾多次钓过或他人光顾过。因为旧窝在地形、地貌都有其特点,肯藏龙卧虎,如避风向阳的水草边,有障碍物、水流平缓的深水区域以及水底乱石成堆、石缝较多的河堤、桥墩、水库坝边等均是这个季节选择钓点的理想位置。

  众所周知,野生鱼类,都喜群居,特别是鲫鱼,以个体大小而集群活动。如果是一个旧窝,势必已被钓走部分,剩下的都是“散兵游勇”,老斑鲫壳我钓深水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而新窝经饵引诱,很快把周边的鱼引入窝中,这种具有“原始形态”的鱼群,只要鱼儿破例上钩,就会一泼一泼(一批一批)的被钓上岸。因为新塘口的鱼保持一定的数量,给钓者带来打连发的机遇,憨厚老实,中钩率较高,常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惊喜,遇到大鱼。去年11月18日,笔者在石马水库附坝,选择一处水草较茂盛的钓位,发现过去无人问津,便开洞打窝施钓。上午10时走拢,倾刻工夫,便钓获一尾野生鲤鱼,重1250克,相距20分钟,钓获一个大鲫鱼,重650克。下午1时,秋风腾细浪,我瞧见浮漂颤动两下子,便抖腕扬竿,发现重吞吞的,收线,没瞧见鱼儿的踪迹,又摇动绕线轮收线,鱼打桩不动弹。笔者用力上挑,可能将鱼儿挑疼了,它才露出了湖面,长2市尺左右,重约3000克。原来是一尾大花鲢鱼。一位路过的农民看见了,称赞道:"老大爷,你的运气真好!"笔者在3小时之内,就钓获20多条鱼,共计重6800克。上述表明,辟新塘口施钓,对各种鱼类都具有颇强的诱惑效果。

  勤换钓位人找鱼

  在秋冬气候转换的时节。天冷水凉鱼儿一时不适应,游动、觅食就不太积极,多数会躲藏在某一处“温暖”的水域内避寒。此时施钓,笔者在溪河或水库的一段水域,一般布窝6至8个,每个塘口撒少许诱饵,凡见鱼星泛起的窝子,就将钩饵投至那里,采取西方不亮、东方亮,勤换钓位人找鱼,走马观星游走钓的战略,夺取最佳钓绩。当某个塘口钓绩欠佳或无鱼星冒出时,便果断地放弃,另新开辟塘口,主动出击去找鱼,若发现鱼稀少了,又巡回去星多的塘口。

  秋钓午后守晚口

  在秋冬气候转换颇大的季节,下午的气候较为稳定,有选择性地下午出门,渔获丰收颇有保证。

  ①因为午后的气候比较稳定。也只有在这个时段更能准确地把握气候的平稳性。如:早上乌云密布,午后则云开雾散,上午秋雨绵绵,午后则雨过天晴。若碰上多云、多雾和雨前闷热的天气,或气候陡升,或遇气温急速下降,天气急剧变冷,则可不出征,因为诸如此类的天气鱼难钓。而另择气候趋于平稳的良辰美景垂纶。

  ②节约饵料,拾落地桃子。午后出钓,可以选择别人曾经钓过的塘口。他人投饵聚鱼打窝后,瞧钓不上鱼来,急急忙忙到其他水域战斗去了或收竿离开了钓场。可能因其钓饵不对口,技法未过关,失去了战机。选择类似的塘口,既节约饵料,往往还能获得优秀钓绩。因为经过半天的饲喂,鱼儿已经汇聚集中了。

  ③下午,风向由南转北,气温开始下降,引起自然水域的水上、下垂直循环,将表层饱和氧循环到了底层,给鱼儿索饵洄游提供了“氧足”的客观条件。鱼类一般具有“趋氧性”的“天性”。在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溶氧日的变化十分突出,16时至20时是一天中溶氧最为丰富的时段。钓谚云:“守晚口,鱼儿装满篓。”守晚口,是指日落前后的一两个小时,也是一天中上大鱼的黄金时刻。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秋冬气候转换季节,傍晚上鱼率颇高,尤其上大鱼的机会频频光临,也可能晚口是鱼类存在“生物种”的反映吧。去年金秋,笔者在上游水库三层岩钓场,坚持下午1时出门垂纶,一般收竿的时候比较晚,其他钓友都打扫战场返家了,我还在挥竿施钓,下午6、7时,仍坚守阵地,等待大鱼上钩。工夫不负有心人。连续21天,计钓获鲤鱼、草鱼65尾,共计93千克。其中一层鲤鱼重4.05千克。正是:秋冬交替风云变,搏鱼斗智莫等闲。气候稳定巧垂纶,鲫鲤飞舞笑开颜。

 

川岛钓鱼网 鱼饵添加剂 保留一些权利.